中國館:在“東方之冠”上看“九洲清晏”
“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中國館分國家館和地區館,整體建筑外觀采用上大下小的“斗拱”型設計,看似一個糧倉,又像一頂古代的禮冠,故被稱為“東方之冠”。
作為標志性景觀,中國館大臺階共有76級踏步,寬度達到72米。這塊面積近9000平方米、石材總數達4700塊的大臺階竟然采用純手工的方法打造而成。
中國館中地區館的屋頂花園取意于圓明園四十景之終景“九洲清晏”,以碧水環繞的九個島嶼象征中華之廣袤疆土,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它用水系分隔出九個小洲,每一個小洲都有著別有深意的名字,也有代表中華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觀布置。
游覽新九洲清晏,有三個重點:一看地面、二看小品、三看四周。看地面,是因為每個洲的地面都各有特色;看小品,是因為各處都錯落有致地安放了一些特殊的雕塑或景觀小品,獨具魅力;看四周,是因為新九洲清晏高出地面14米。站在這里,可以看到巍巍中國館的中國紅在一片綠樹蔥蘢中更顯亮麗,也能看到周圍其他場館的整體風采。
一系列珍貴文物,包括《清明上河圖》的真跡也將在這里得到呈現,千萬不要錯過。
日本館:會呼吸的“紫蠶”
淡淡的紫色映襯著藍天,一個巨大的“蠶繭”點綴著世博園,這樣的建筑給人一種難以名狀的神秘感,夾雜著被后現代工業文明重重包圍的錯覺——日本館在廣闊的世博園內非常容易識別。
“紫蠶島”是日本館的愛稱。紫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代表高貴的顏色;蠶在中國是長壽的象征,而從蠶繭中抽取蠶絲、制成絲線、織成絲絹的工藝也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它是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一種“聯接”的象征。
除了外型別致外,日本館還是一座會“呼吸”的展館。展館在設計上采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能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內也使用了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日本館的參展主題為“心之和,技之和”,所要傳遞的核心信息為“聯接起來!為了和美的未來”。在“過去”展區,通過遣唐使、西陣織(西陣在日本京都附近,以華貴織工聞名)等中國文化、技術在日本的傳承來展示;“現在”展區,則展示動漫、機器人等技術和影像;“未來”展區,借由音樂劇等表演,用“技之和”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來達到“心之和”。日本館的整個主題,也將通過中日兩國人民共同努力拯救“東方寶石”朱鹮的故事完美演繹出來。
印度館:植物搭起的宗教建筑
這是一個被稱為“看似不可能”的建筑,集中了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耆那教、錫克教以及基督教等多元宗教特色于一身,充滿“萬象和諧”的東方文化氣質,令參觀者宛若置身于佛法圣地,找回內心的寧靜。
印度館設計靈感全部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氣勢恢宏的建筑。展館的圓拱形大門,靈感來自位于艾哈邁達巴德的Siddi Syed寺;廣場地面為陶土與青石修建,靈感來自瓦那納西的蘭浦爾宮殿;中央穹頂的設計靈感則來自桑奇佛塔……
不僅如此,“零化學物質”設計、運用多樣的植物材料也是印度館設計中的一個亮點。拿印度館的標志——半徑37米的“大穹頂”來說,制作這一巨大穹頂的材料不是鋼結構,而是傳統的木頭和竹子,且穹頂內沒有一根梁、一根柱,施工難度很高。整個建筑中,小型風車、太陽能電池、雨水收集系統、楠竹網格為材料織就的吸音天花板等元素,也充分體現了印度館節能高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