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需求的加大,市場中的藍光產品逐漸增多,雖然大容量藍光技術屢有出現,但都很難成為真正的標準規范。索尼和東芝最近就向藍光光盤聯盟(BDA)提出了一項新技術,可將藍光光盤的單層容量從25GB提高到33.4GB,雙層就是66.8GB了。單層33.4GB讀寫的實現得益于部分回應最大似然(PRML)信號處理技術的使用,而且它也能在現有藍光設備上使用:405nm波長的藍紫激光、數值孔徑0.85的物鏡。
藍光(Blu-ray)規格共準備有單面單層記錄容量為23.3GB25GB、27GB的3種類型可擦寫光盤。光盤生產廠家可以根據技術水平進行選擇。除可擦寫光盤之外,還計劃依次投產播放專用光盤、追記型光盤(就是一次刻錄型)、單面雙層容量為50GB的可擦寫光盤等。這一點就比DVD當時要考慮周全得多,目光也更長遠,使得日后的發展有了更為可靠的基礎,不會再像DVD那樣,出現只讀光盤一個標準,刻錄光盤三分天下的局面。目前BD最為可行的最高容量(27GB)大約相當于現行DVD的5倍。這一容量足以保證在畫質不變的情況下,錄制兩個多小時的HDTV節目。
在此之前,使用PRML的情況下沒有針對33.4GB媒體的適當的評價技術。PRML會導致碼間串擾,因此很難控制時基誤差(jitter)。為此,索尼和東芝開發了最大似然序列估計(i-MLSE)評價指標,具備很強的糾錯性,而且可以相對簡單地估算出讀取錯誤率。
不過i-MLSE技術的最大問題是計算過于復雜。按照索尼的說法,可能只有最近的硬件設備才能實時處理,也就意味著早期的藍光設備將無法支持這種新型大容量光盤。作為BDA的核心成員,索尼計劃借助BDA和其他組織大面積推廣i-MLSE技術,最終使之被采納為標準技術,從而推動66.8GB容量標準的實現。
(編輯 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