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反傾銷的鬧劇還在上演之中,歐美又掄起專利大棒向中國彩電撲來。日前,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對外宣布,依據fcc的法規進程,2007年3月1日之后,在美國國內銷售的所有電視機都必須是數字電視,而且不管哪個國家、地區的彩電企業,要出口電視到美國市場,都要符合atsc(數字電視)標準的技術規范。在歐洲,類似于美國atsc標準的是dvb—t標準。有跡象表明,歐美標準開始向中國彩電企業伸出收費之手。
奸詐的歐美專利大棒
無論是美國的atsc,還是歐洲的dvb—t,這些標準的背后捆綁著專利,進口電視要符合標準就必須向那些擁有專利的企業繳納專利費。 有權威部門統計,如果按照atsc對韓國電視的收費標準(每臺數字電視20~30美元)計算,中國彩電企業因專利授權,每年將不得不支出大約10億美元的費用。
為了應對國內彩電出口頻遭美歐巨頭的“專利大棒”——漫天叫價的專利收費和專利保護的施壓,中國彩電巨頭聯手成立的“中國彩電聯盟”正試圖一一化解這些專利危機。 通過抱團作戰,國外專利權人對中彩聯各股東企業的專利費,已從最初的每臺41美元大降至目前的28美元。
抱團應對危機
12月8日,*ST夏新持有的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10%股權進行拍賣。和夏新此前進行的拍賣屢遭流拍不同,此番拍賣進行得非常順利。“包括廈華在內的聯盟7家企業,拍下了這10%股權,現在成員由10家降到9家了。”廈華品牌部經理蘇再泉表示: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中彩聯的價值已得到了聯盟成員的認可。
“近幾年來,彩電技術從模擬向數字轉變的過程中,一些國際巨頭向中國廠商開出了每臺征收約40美元昂貴的專利費清單。這是利潤微薄的中國彩電企業所無法承受的。”蘇再泉告訴記者:在這樣的背景下,2007年3月,廈華、夏新、海爾、長虹等10家中國彩電骨干企業,每家出資100萬元聯手成立了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即“中國彩電聯盟”。“聯盟的主要任務就是抱團進行專利預警,拒絕國外一些不合理的專利費用收取。”據蘇再泉介紹:該聯盟成立的“專利預警平臺”,同時也成了國內彩電企業的專利蓄水池。“一旦有國外企業要求收取專利費,該平臺會搜索其是否也引用過國內企業的專利,增加談判籌碼。”
作為聯盟的發起方之一,廈華已開始體驗到了抱團作戰的甜頭。據悉,中彩聯成員企業的彩電產量和出口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其中出口大戶廈華更是貢獻了相當大的份額。按照中彩聯有關負責人的說法,在“抱團”應對國外彩電專利權人的2年多時間里,歷經艱辛談判,國外專利權人對中彩聯各股東企業的專利費,已從每臺41美元的最初報價,大降至目前的28美元。對此,蘇再泉坦言聯盟確實為廈華減少一筆不小支出。“雖然具體少交了多少專利費不好衡量,但至少就像一堵防火墻,已將一些‘專利流氓’提出的不合理專利費抵在了門外。“這一抱團探索的行為,可以成為國內企業應對國際專利危機的一個成功范例。”蘇再泉認為。
(編輯 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