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日電(焦磊)如今,隨著大數據、超高清、loT、5G、AI、4K/8K等新技術不斷發展,“看”與“聽”的體驗愈加豐富多彩。智能視聽的發展不僅提升了經濟生產效率,也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智慧色彩。而智能拍攝融合多種新興技術,在快速應用發展的同時,也不斷促使相關技術創新、落地。
“智能拍攝和自動化智能有許多相似點,可以雙向提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卓晴表示,智能拍攝未來可采納的新興的技術眾多,人工智能、大數據、5G、智能穿戴、AR、VR等技術以及不同的行業中的相關專業技術都會不斷融入到智能拍攝技術中。
目前,智能拍攝已經廣泛運用到新聞報道、體育賽事直播、遠程醫療、教育培訓等領域,成為當下熱門技術。
“智能拍攝可以用于工商業,也可以用于普通生活中。”卓晴表示,從智能拍攝的具體應用場景來說,它在商業中可用于遠程智能會議,在一些重要活動中也可以對整個運行環節進行記錄展示。在將來的教育場景中,智能拍攝可從更多角度記錄并產出教育素材,并有助于遠程教育的互動。智能拍攝能實時地將拍攝過程中存儲的影像進行動態剪輯,進而及時展示。他舉例,每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便有大量智能拍攝技術的集中展示。
此外,卓晴認為,在技術轉化落地過程中存在以下制約因素:支撐應用的場合所需要技術成本、能源成本及人力成本限制;傳感器性能的提升程度;相應算法、實驗的平臺能被滿足以及處理的程度。
當前,數字化轉型浪潮是大勢所趨,智能拍攝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卓晴認為,人們接觸外部世界的方式大部分依靠視覺來完成,作為記錄外部圖像重要載體的智能拍攝應用會被不斷推廣,F代生活中,用手機等設備隨時隨地記錄生活場景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疫情影響下,遠程教育行業對智能拍攝的需求有了爆發式增長。卓晴表示,從上課方式來看,智能拍攝使不同地方的人更加集中在一起,有利于信息的傳遞,多視角的拍攝環境,能更好地提升遠程教育的有效性;從教育內容上來看,智能拍攝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后期剪輯作用,實時塑造記錄課堂內容,省去了原有的后期制作成本、制作周期;從本質上來講,智能拍攝使得課程不再簡單地作為信息而呈現,課程內容呈現針對性、靈活性和實時性。除此之外,在科研教育中,智能拍攝對教師現場教學提供了技術方面支持。
隨著技術應用的逐步推廣,為了更好地引領產業發展,行業標準也隨之推出。2020年7月,智能拍攝企業科旭威爾牽頭制訂的智能拍攝行業關鍵產品行業標準《廣播級智能云臺通用規范》正式實施。作為該標準的制定成員之一,卓晴認為,當前,學界研究、標準規范與技術快速轉化落地是許多行業產業發展的重點。
卓晴表示,推動校內技術研究和產業需求相結合,需要滿足以下幾方面: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相吻合;學校可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及技術;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國家在一些特殊研究領域的支持。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驅動力,想要發展好智能拍攝產業,人才培養十分重要。卓晴表示,智能拍攝所需要的技術非常綜合。智能拍攝人才需要具備以下三方面素質:具備信息自動化技術;具備人工智能技術;具備突破行業間具體技術的能力。
他解釋,拍攝的最終產出是承載各行業信息的不同圖像,這與科研中拍攝記錄的數據圖像不同。智能拍攝領域的人才,也需要掌握電影行業中鏡頭運用的手法、鏡頭語言表達的能力,使輸出的信息更能打動人,能具真實性,也更具藝術表現力和沖擊力。
備注:責編:王仁宏、呂騫
(編輯:bingjiling)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