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說到本屆安博會,大家會脫口而出:“熱鬧”、出乎意料的火爆。展廳內摩肩接踵、人流如織;站臺前、特別是知名企業的展品前,聚集了無數凝視、思考的目光;展會期間,論壇、研討、活動迭起,盛況空前;產品、企業、人物評選、表彰從中國擴展到世界。深圳依然是世界安防的制造、創新和新聞中心,更成為精神和思想的源泉。
本文作者:公安部一所研究員 李仲男
熱鬧
透過這喧囂,靜下心來,看這“熱鬧”,會領悟到更多、更有滋味的體會。
這次展會為什么會“火”,為什么會出人意料的火。
眾多觀展者來看什么,看“熱鬧”、還是看“門道”。是看新產品、新技術,還是感悟新觀念、新思維。個中滋味,各有不同,任你去體會。
安博會是行業的盛會,不僅是制造商成果的展示,還是行業方方面面及相關行業需求、思潮、觀念表達、交流、交匯、交鋒的場所。實在的講,比較上屆北京安博會,本屆展會并沒有更多的新產品和技術推出,但展示方式的改變,營銷的核心概念的改變,使人們感到頗有新意;展會上的幾個熱詞(核心概念)在上屆展會也有提出,今年慧聰安防十大品牌評選活動的高峰論壇,就是以它們為主題。當然、這些孤獨的振臂一呼無法形成像展會一樣巨大的震撼和影響。
觀展者涌向展會,就是要看看在北京提出的概念,經過2000公里路程到深圳,是否有了新的詮釋和更深的內涵;看看一些曾是抽象的概念,是否已經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和技術;看看哪些云中美好已經落地開花,得到了應用。更重要的是,從這些變化中發現需求的變化、技術的趨勢、行業的動向,特別大企業的動向,以便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也有思考者,透過熱鬧,感覺到了一絲寒意。許多觀展者的事業不順利、企業不景氣,他們帶著迷茫的心情來到深圳,迫切地希望能感受到一點春天到來的氣息。
熱詞
1、人工智能(AI)
本屆安博會,AI毫無懸念地成為業界和媒體關注的“熱詞”,概念營銷的主題詞。各廠家都在展示它們與AI相關的技術和產品,從前端智能攝像機、智能分析,到平臺的智能研判、決策、風險評估等,(“無AI,不智能”);幾乎所有論壇的主題都是:AI、深度學習,(“無AI,不論壇”)。真可謂:無AI,不安防。
確實如此、安防系統是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領域,涉及安防技術的方方面面。或者説:AI是支撐安防技術、系統(智能化)的基礎技術和技術融合的核心。主要表現于:
實現功能的自主化,目標跟蹤、多機聯動、功能動等編程控制功能,機器人、無人機等遙控設備,通過人工視覺,實現攝像機自動調光/焦/焦距;機器人自主行走/避障等;采用人工觸覺,使機器人的機械臂具有感知輕/重、虛/實、光滑/粗糙等的能力。
提高動作的精準性和效率,通過嘗試學習,增強特征識別、圖像內容分析及搜圖等系統識別、判斷、搜索的精準性和效率;增強系統抗干擾能力、擴展應用范圍;提高攝像機寬動態、數字降噪及透霧等的效果。
提高系統決策水平,采用深度學習技術,提高預警、風險評估,預案等專家系統的決策水平;提高大數據應用的水平和價值;構建風險評估體系,安全預警體系,破解公共安全難題,促進和加快現代安全體系的建立。
人工智能的熱,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上。事實上,通過大數據訓練、深度學習等新技術,人工智能已經大量運用在了安防領域。如植入智能化芯片的視頻監控前端設備,能夠通過其收集到的視頻數據進行即時分析,如抓取當前目標的特征、特異性行為,做到一個基礎的判斷。除此之外,在數據中心、云端,人工智能也有大量的運用,如最近大行其道的人臉識別,通過前端設備抓取的圖像數據進行撞庫比對識別目標等。當然,人臉識別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點,而人臉識別也似乎已經等同于一個解決安防監控方面難題的利器,但實際上我們仍要意識到,人臉識別還能有更廣泛的應用,發揮更大的效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是實現這些應用的關鍵所在。
海康威視如今的產品就很好地詮釋了人工智能落地于安防的作用。此次安博會,海康威視展出了新一代海康明眸近景人臉識別系列產品,以及適用于辦公場所、交通客運、展會景區及學校出入口等各類場景的人臉識別方案。“海康深眸”前端、“海康臉譜”服務器及平臺共同實現可實現人員行動軌跡、判斷人員密集程度等功能。“臉譜”、“獵鷹”以及“超腦”等產品,更是深度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以期更好地適用于分布式系統結構中。
總之,人工智能是安防智能化的必由之路。它的應用將激發潛在的安全需求;促進安防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實現技術、產品的差異化、個性化;開創新的應用模式和市場。它打破了智能監控的玻璃屋頂,讓那些豐富的功能和應用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將安防技術和應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同時,人工智能又是實現人的智慧參與的最佳途徑。如系統決策,技術上是AI,策略和判斷的關鍵是人的參與。
最后再次強調:AI是基礎技術,不是應用層次的產品。它的應用可以提高安防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實現安防技術的融合,促進安防與其它信息、自動化技術的融合,產生新功能、新模式和新應用。
2、融合
有人說:AI是本屆展會唯一的熱詞,其實,“融合”也是業界關注的熱點、眾多論壇的主題詞。
融合是當今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許多不同的專業都在向著一個目標發展,許多學科和技術走上異途同歸的路,相互融合成為一個新的學科、技術;不同學科、技術可能在一個共同的關鍵點上實現突破。現代信息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電視技術融合的產物。
而同類的技術一樣能夠融合,且技術的融合常常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精彩,這是因為“融合”能夠使兩件事物相互取長、補短,達到最優配比。
說到融合,就不得不提到此次安博會上,海康威視帶來的AICloud框架。海康威視的AICloud,由云中心、邊緣域、邊緣節點三部分構成,通過智能終端設備在邊緣節點上對圖像有效信息進行采集,通過智能存算析一體設備在邊緣域對業務應用進行分級處置,在邊緣計算+云計算的云中心進行圖像感知數據的推理分析,真正做到讓感知理解更有效、更精準;圖像目標細節傳輸更高效,網絡壓力得到釋放;數據分級應用更靈活,業務響應更敏捷。
云計算與邊緣計算融合,最大的優點就是分攤云端壓力和低延時敏捷響應。當下AI技術愈發強大,前端設備亦不斷融合智能技術,設備本身即為一個小的構架——即攝像頭收集到視頻流之后,不直接上傳云端,而是交由自身的處理器芯片來進行快速的解析和識別,如圖像質量的信息、目標的特征、目標是否有危險性行為等等結構化信息,而前端設備能夠將這些關鍵精簡信息進行封裝壓縮,并快速提交給云端進行決策,使云端的工作量大大減少,效率大大提升,做到真正的快速和智能。
早些年間也有類似海康威視AICloud框架的一些理論被提出來,但是由于當時匱乏市場環境,且上、下游技術都不完善,加之類似的理論不算特別完備,難以實現,可以說生不逢時。而如今,海康威視在前人的概念基礎上,完善了整個云生態圈,使之能夠落地于安防項目的實際運用之中,可謂是為安防行業帶來了一波新高潮。胡揚忠曾說,AI打破了視頻監控的天花板,他說的非常好,但是我要補充一下,AI打破的應該是玻璃天花板,讓我們能夠觸摸到讓安防人“覬覦”已久的藍天。AI運用于前端設備,使“云+邊”計算能夠給予安防行業一片新的前景,也給這片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
說到視頻技術,它其實是融合主要的核心。圖像壓縮技術是HDTV、大容量通信、多媒體共同攻關的突破點。人工智能(AI)是自動化領域融合的核心技術。
安防技術在其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始終圍繞一個核心,這就是“探測”。傳統探測(識別)已成熟,但一直沒有突破。數字視頻技術為探測和特征識別技術指出了新方向,并解決了傳統探測、識別技術的不足。實現了探測、識別、監控技術的融合,成為安防科技進步的箭頭技術,安防技術融合的核心,產生了智能安防(監控)的概念。
融合的前提是數字化,基礎是信息技術、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不同技術、不同系統的融合,可以創新系統模式,開拓新的應用。有人稱之謂“集成”,其實、融合與集成有本質的差別。
集成是技術的組合、功能上集成,各(子)系統的組合;而融合是利用系統架構、技術內涵的共性,將它們融成有機的一體。或者説,技術融合,特別是數據的融合,是真正的“集成”。實現系統資源的共享,數據的融合將會實現信息的深化應用,挖掘出深層的增值信息,產生新功能。我們説:給人以新意的展示方式和營銷的核心概念的改變就是融合的概念。
融合經濟,是新思維和新的發展觀。它的形成科技進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對資源的認識,減少了對基礎資源(能源、礦產、土地、勞動力)的依賴。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可以不以占有和掠奪資源為代價;競爭可以不是相互傷害,發展可能實現共贏。融合經濟的觀念逐漸形成并被普遍接受。
我國最先完整的提出了融合經濟的思想,并通過“一帶一路”付諸實踐。
在IT化的進程中,安防的生態正發生巨大的變化。從線上到線下,從業內到業外;價值鏈不斷延伸,并相互交叉、相連。說明:安防的蛋糕做大了、市場拓寬了;表明安防行業已摒棄了傳統市場競爭、零和博弈的觀念,正在形成融合經濟、共贏發展的局面。
供給側改革、“調、轉”,就是在價值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本屆展會,許多大企業都提出了融合發展、安防新生態和構建價值鏈的概念和具體舉措。必然涉及業內廣大的中小企業,因此,這也是大家關注本屆展會的原因之一吧。
缺失
安防行業正處于改革的關鍵階段,進入了深水區,需要政策的引導和輿論的引領,特別需要先進的、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和趨勢的理論的支持。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有其自然的客觀規律,有據可依、有跡可循。安防行業的發展趨勢是不斷增長和變化的社會需求的反映;是科技發展大趨勢的體現,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是其歷史發展軌跡的延伸。這就是安防行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基礎理論),它是通過嚴謹的行業研究產生的,不是人為的臆造和憑空的設想。
安防行業缺失行業研究。行業組織(行業協會是最主要的行業組織)由于各種原因,始終缺位行業研究,放棄了指導行業發展的功能;媒體缺位行業研究,過度商業化,不做、不愿做真正的行業研究,失去了輿論引領的作用。正因如此,行業、特別中小企業處于理論饑渴的狀態。他們主要從大企業那里得到一些信息,然而眾說紛紜,又感到莫衷一是、不知所措。展會自然就成為最關注的場合、渠道。這就呼喚行業能夠出現智庫型組織,補足行業的缺失。擔負起行業研究的職責,成為權威性的、有影響力的理論研究機構。在適當的場合、媒體發聲,為行業改革、發展提供理論和基礎數據的支持和服務。
附:
作者簡介:李仲男,公安部一所研究員,中國安全防范產品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全國安全防范報警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CSBTS/TC100)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編輯:daisy)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