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互聯網”和“智能建筑”,可謂當下最熱的兩個詞,當兩者產生交集時,會對各自的行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呢?今天我們就將結合一些實際案例,共同來探討下“互聯網”和“智能建筑”相互交融的產業互聯網時代。
智能建筑在90年代進入中國,之后其在建筑領域的市場份額就日漸高漲,隨著技術的創新和理念的升級,它更是被逐漸引入各種業態的建筑體內,形成了層出不窮的現代建筑。
互聯網與智能建筑的發展軌跡幾乎是殊途同歸。如今它已經成為類似電力一樣的載體,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在C端市場日趨成熟之后,其對于B端市場的滲透,幾乎毫無懸念。
智能建筑原本就自帶創新基因,所以與互聯網的融合,幾乎就是一拍即合。
首先,它們能互相借勢。兩個都是熱點,都同樣具有熱點效應。這樣的的社會關注度,會讓兩者的發展更加公開透明,互為影響互為監督,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其次,它們能互為優勢。互聯網和智能建筑各有優勢,可以交叉使用。比如智能建筑中我們通常都要用到的大數據要借助互聯、物聯的力量才能形成資源整合;而互聯網中也需要相應的硬件配套才能使其更加直觀可用。
再次,它們能互承趨勢。兩者都是趨勢,這點毋庸置疑,但趨勢之上,其細分的發展勢頭又是什么呢?趨勢與趨勢的交界面或許就是一種答案。
所以當一些企業敏銳的捕獲這一信息,并以此為契機,大力創新的時候,我們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企業自己的事,更是在為行業,為產業助推一把。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企業,是國內第一家立足于智能建筑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河姆渡網。
之所以要說這家企業,是因為它在智能建筑和互聯網的交融中非常具有典型性。不僅是起步比較早,同時還發展迅速,這讓它頗具研究價值。
這家網站上線時間并不長,截至到2017年的11月2日,不過才短短兩年的時間。但是2016年完成自營10億,2017年有望完成業績40億,這樣的成績確實是讓C端的互聯網企業艷羨不已。
短短兩年,可能還是很多電商在砸錢的階段,它就已經盈利了,而且還在行業內打出了知名度,這家企業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產業互聯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大批量、大金額的采購量,是C端采購市場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從量上面來說,動輒萬億級是視乎平常的事,這點只能讓C端市場望塵莫及。
其次,企業級采購更看中的是品質和專業度,對于這點的理解和把握,河姆渡公司做得還是不錯的。他們在選人、用人上就比較看中行業背景,同時在合作的伙伴中,也只與在行業內具有相當知名度和口碑的企業合作,就是為了保證無論在供貨之初還是在整個服務環節都能讓行業內人感覺到專業和品質,而不是感覺在面對冷冰冰的電腦。
再次,它打造了一些僅針對行業用戶的商業模式。比如詢價議價服務,賬期申請與供應鏈金融服務,中遠期交貨服務,商品定制服務,項目報備等幾十項頗有特色的服務,既接行業地氣,又具互聯網的創新精神,得到了市場與用戶的廣泛好評。
同時,它非常清楚哪些錢可以賺,哪些錢應該讓別人賺。河姆渡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商品的采購環節以及一些周邊服務上。而針對行業的技術服務版塊,則以平臺化的模式,吸引需求方與服務方入駐,既幫助發包方解決實際需求,又為行業內具有服務能力的企業對接上業務,搭建了企業合作的共贏生態圈。
最根本的是,它確實為眾多企業提升了采購效率,節約了采購成本,并逐漸理順行業中遇到中的痛點。正因為它具有這樣真實的價值,才會被行業用戶所認可。
當然,我們研究一家企業,不僅要看它做得如何好,更要看它的成長過程,因為往往有一些它們走過的彎路會提供給我們更多的借鑒意義。
某次會議上,河姆渡的創始人——華建剛先生曾參與主辦方的訪談并談到了河姆渡的成長經歷。作為傳統企業人,他也是懷著比較忐忑的心態進入到互聯網領域的,只不過他和他的團隊學得比較快,也在某些原則上堅守住了底線,比如用人標準、成本管控等。
但是他們也是在摸索中前行,所以難免會有些疏漏。比如把C端思維帶進產業互聯網,以為作一些推廣就能來流量,或者安排一些類C端的客服為用戶服務,亦或是打造了一些爆款以為就能大賣等等,這些彎路讓河姆渡吃了一些苦頭,也吸取了很多教訓。
作為一個敢于摸著石頭過河的企業,河姆渡確實是有勇氣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過我們認為這只是智能建筑與互聯網碰撞的開始,畢竟這段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這中間肯定難免有褒有貶,這個發展過程也會時快時慢,但是這件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最終都是造福于行業,造福于建筑人的好事。
我們也期待著,在這個新興時代,能有更多的新興企業涌現,能有更多的新興模式涌現,助推各行各業的發展,為我國的實業繁榮謀福利。
(編輯:gaolq)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