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7月5日,阿里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消費級AI產品天貓精靈X1,同日百度也宣布了DuerOS開放平臺,可以支持基于語音和圖像識別的智能產品開發。
細數當前的智能音箱領域的玩家,既匯集了亞馬遜、谷歌、蘋果、微軟、三星等國際巨頭,阿里、京東、小米、聯想等國內企業也紛紛入局。
Strategy Analytics今年6月下旬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基于Wi-Fi的無線音箱出貨量在2016年增長62%達到1400萬臺,其中,亞馬遜在增量中占有77%的份額。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認為,亞馬遜Echo以語音為入口接入家庭智能,整個處理在云端進行,背后是軟件、硬件以及開發者的完整生態。由于一些國外的云服務和內容在國內不能使用,未來中國肯定會有像亞馬遜一樣做平臺生態的公司出現,開放硬件接口給廠商,這也給本土企業帶來新機遇。
語音交互落地
“從90年代末IBM推出了第一款商品化的語音識別系統ViaVoice,到比爾·蓋茨倡導下一代語音交互界面,做了十幾年還沒有成功案例。Echo真正教育了用戶和市場,給行業樹立很好的標桿。”在7月7日-7月9日舉辦的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19.840, 0.00, 0.00%)峰會上,元趣信息技術CEO吳義堅說。
亞馬遜于2014年發布的智能音箱Echo能夠依靠語音助手Alexa實現音樂播放、新聞搜索、網購下單、Uber叫車、外賣預定等服務,被認為打開了物聯網的一個重要入口,以此成為行業標桿。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Echo在全球已經賣出超過一千萬臺。
“Echo的成功,讓更多人相信未來物聯網的入口應該是智能語音識別器,這是Synaptics把語音納入人機界面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機界面交互解決方案設計制造公司Synaptics于6月宣布收購了語音音頻處理方案商Conexant(科勝訊系統),其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盧兵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我們一致認為,語音已經到了一個時間點,會成為下一代人機界面的主要功能。”
目前來看,近場語音的識別率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科大訊飛(39.250, -0.62, -1.56%)、搜狗等語音輸入可以達到95%以上的準確率,但實際的使用場景中還有很多障礙需要跨越。“從遠距離、噪音環境的處理,口音、方言的支持,智能化場景對聯動、控制、兼容性的要求等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覺得大規模商用過程中,目前我們的技術和產品還沒有那么成熟。”門羅機器人創始人楊興義認為,語音語義在用戶體驗的角度還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
超多維創始人兼董事長戈張日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認為,未來的產品發展在外觀、硬件、服務、設計上會越來越綜合化,產品并不只是一款硬件,還包含軟件平臺、算法、內容等,是個系統工程。Echo的優勢一方面在于它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它的服務能力。要做成一款成功的智能語音產品,并商業落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會否出現Echo?
從早期的京東叮咚音箱到近期的喜馬拉雅小雅AI音箱、阿里天貓精靈,中國市場已經有著眾多搭載智能語音技術的硬件產品,但遺憾的是,并沒有一款像亞馬遜Echo這樣深入大眾后流行起來。
從事語義理解的驀然認知CEO戴帥湘表示并不看好音箱品類。“要成為一個爆款,需要有存量市場,產品有延續性。推一個新品類需要強大的說服用戶的能力,這是有難度的。”
他解釋稱,中美客廳文化存在差異,音箱在國內家庭并沒有足夠的使用習慣,市場沒那么大。但他也認為入局者眾至少可以教育民眾,對整個交互產業鏈都是好事。驀然認知目前主要打造的交互場景是家居和車載,這被戴帥湘認為“前景廣闊”。
在吳義堅看來,中國已經具備誕生Echo的土壤,其中阿里是有可能做成Echo生態的——在人工智能語音上,阿里最近幾年從全球范圍內籠絡到很多資深人才加入,有很強的技術積累;它也有大量音樂、內容、電商等方面的服務,具備商業化的條件。
據悉,一個語音產品方案由三部分組成,硬件前端包括麥克風陣列、降噪算法、芯片、硬件平臺等,云端包括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語音數據,內容合作有音樂、天氣、短信、通話等應用工具。如果未來消費電子都支持語音交互,這也將帶來從元器件到內容服務全產業鏈的重構。
從國內的產業鏈上看,聲智科技CEO陳孝良指出,首先麥克風要在性能、低功耗上做很大的改進,“整個全球市場上中國的麥克風產業占的比重很小,核心技術不在國內。而且我們現在做的麥克風是標量麥克風,只能取一個物理量,下一步要解決很復雜的聲學問題,需要矢量麥克風。我們國內相對會落后一點。”此外,芯片、算法上的原創性技術,以及商業化方面也都面臨挑戰。“國內的內容和服務相對比較割裂,但亞馬遜就把很多優勢集中在一起。”
他同時指出,遠場語音交互開始是智能音響,但是將來絕對不僅僅是智能音響,技術還會擴展到很多其他的產品。
(編輯:daisy)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