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起,全國各地每年有10家左右的大劇院建成并交付使用,但二、三線城市大劇院存在的運營維艱、空置率高的問題也被廣泛關注。在運營一座劇院之前,是否首先應該考慮,一座劇院建起后應給這座城市帶來哪些改變?據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估算,近年來,全國范圍內大劇院的投資已經不下千億元,除了成為地標之外,這些城市中心劇院在當代文化發展中應該承擔怎樣的功能?
比如于2013年下半年投入運營的山東省會大劇院,因為其背靠中演院線演藝資源優勢,一年多來并不缺乏國際一流演出。據山東省會大劇院2013至2014年度演出項目信息匯總,劇院平均每兩天上演一場自營演出,其中,國際名家名團帶來的A類演出達到60場。以8月25日《朱曉玫鋼琴獨奏音樂會》為例,在濟南的這場演出竟然吸引了上海、北京的觀眾乘坐高鐵前來觀看,這對濟南演出商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有名團名家的演出,觀眾會不遠萬里而來,但一個劇院除了一定的高水平演出,也會有相當比例的中檔演出,這就需要對城市居民進行文化消費意識的培養。”張宇說。除A類演出外,山東省會大劇院開幕一年來還運營B類演出67場、C類演出38場。但同時,雖然劇院演出的平均上座率達到72.25%,然而演出平均售票率卻僅為25.3%,其中百元以下惠民票銷售占比29.88%。可見,濟南市民文化消費習慣尚未形成。
“其實,劇院觀眾在城市人口中占少數,一個城市只需要兩三萬人的忠實粉絲,平均兩三個月來看一場演出就可以。濟南市有四五百萬人口,其中有0.5%的人成為粉絲,劇院就不愁沒有人買票。”張宇說。
相比北上廣,為什么二、三線城市居民更少有人愿意花錢買票?在可以買到百元及以下票價的情況下,難道小城市的視野就不如大城市?小城市的市民就不喜歡文化?其實,據廣州大劇院常務副總經理張利介紹,在廣州大劇院成立之前,廣州人的文化消費傾向于流行文化,中演院線競標成功后對珠三角地區高雅藝術市場的培養也是從零開始的。在擁有1500萬人、經濟基礎良好,但沒有觀演習慣的廣州,市場的第一階段培育期是3年。而現在,廣州大劇院的會員達到十幾萬人,活躍度很高。
山東省會大劇院面臨的困難可能更多,這座大劇院斥資24.75億元,“岱青海藍”的建筑理念承載著山東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濟南市為拉動西部城區發展,將劇院建在新開發城區,缺乏公共交通、商業、服務業等必要配套設施,觀眾看演出需驅車一小時。在重慶、寧波、蘭州、西寧等全國二、三線城市的中心劇院,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么,這些劇院是否應該進行重新定位?
“城市中心劇院應該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堡壘,是開放的全民藝術大學,為這個城市培養精英,在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引領整個城市。一座城市的大劇院承載著將優質文化資源配置均等化的功能,將更好的演出、更貼心的服務奉獻給觀眾,劇院就會對這座城市的民眾形成凝聚力。”張宇說,就像作為小鎮的戛納可以因為電影節而聞名全球,一個城市能否成為世界一流的城市,取決于是否具有面向整個世界的戰略眼光和自信,大劇院應該為一座城市提供面向世界的空間和視野。
(編輯:石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