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然而,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區院線卻因盲目擴張,深陷同質化競爭和價格大戰的泥潭。
“3公里4家新影院人均銀幕數接近韓國”
“現在一到休息日,我不是在看電影,就是在去影院的路上。”對在沈陽渾南新區工作的白領何來而言,現在是電影迷的黃金時代。“這兩年新建了太多電影院,每家電影院條件、設施都很棒,為招攬客源,票價也非常便宜,15元錢就能在家門口看一場最新的3D大片,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
2010年何來剛搬入位于沈陽渾南新區的新居時,周邊3公里范圍內只有1家電影院;而隨著商業開發加速,不到3年時間,附近已經有5家影院投入營業,3家影院規劃在建。
2008年,遼寧除沈陽、大連、鞍山幾個大城市外,其他11個城市有8個沒有專業影院,城區人口過百萬的撫順市甚至全市沒有一家放映場所。然而,據遼寧省文廣局統計,目前遼寧影院總數已經達到122家,銀幕716塊,銀幕數比2008年翻了兩番。
沈陽市文廣局發布的《2012沈陽市電影市場報告》顯示:沈陽影院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2年,沈陽影城總銀幕數增加到261塊,較上一年增加80塊,同比增長44%。沈陽每10萬人平均擁有銀幕數為3.7塊,人均銀幕數量和韓國相當。
沈陽影院發展是全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的一個縮影。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設如今遍布全國,普華永道今年上半年發布的一份統計指出,中國的熒幕數量在過去10年中增長了10倍,近年來中國內地平均每天新建9塊電影熒幕,影院發展速度驚人。
“賣一張票賠10塊錢,9成企業微利運營”
據了解,截至2013年8月底,我國內地電影總票房已突破150億元,年內突破200億元毫無懸念。然而,受到影院數量高速擴張的影響,高票房卻未能給新建影院帶來高收益。
“影院價格戰已經刺刀見紅了!”一位沈陽院線市場經理這樣描述他的感受。據他介紹,影院經營和商場賣家電相似,一部電影有片方的成本“底價”,在這個基礎上的定價才是影院收益。“一般來說,賣座大片的票面底價至少是20元,這也就意味著,只要票價低于20元,影院就是搭著人工、水電費、場地租金白干活兒。”
沈陽青年大街一處影院的市場專員劉娜告訴記者,沈陽青年大街沿線影院,90%的團購定價在20元左右,有的影院為了吸引客源甚至打出了“9.9元隨便看”的廣告,而且硬是挺了一年。“9.9元的價格意味著觀眾買一張票,影院賠10塊錢,這樣的價格戰讓我們不敢接招。”
價格戰,讓許多曾激情飽滿的院線黯然神傷。“2011年進入沈陽時,我們訂下營業額1200萬元的指標,頭一年只達到700多萬元,去年400多萬元。今年對面又新開了影城,顧客還得分流一批。”某院線沈陽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批觀影群體都跟著價格走,價格戰讓實力薄弱的院線舉步維艱。
除了價格戰以外,困擾院線的還有日益嚴重的同質化競爭。“目前大部分影院比拼服務模式也就是空調開大、提供飲用水而已。模式更新需要大量投入,而大部分影院都在靠燈箱廣告、銷售零食小吃勉力運營,何談創新?”橙天嘉禾沈陽公司市場經理王成說。
劉娜表示,一窩蜂新開了這么多電影院,除了名氣和票價,其他都差不多。新建影院的觀影條件都很好,片源也都一樣。好片子大家搶著上,藝術電影、小眾電影基本上沒人理。
亟待轉變競爭邏輯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虧損影院數量增多,一些院線已經逐漸放緩“搶灘登陸”二三線城市電影市場,但扭轉市場投資過熱帶來的負面效應,仍需要對市場需求進行“深耕”。
“目前,影院投資過熱的問題已經開始出現。雖然院線發展迅速,但是不少影院虧損嚴重,這是院線高速發展的必然現象。”王成表示,我國院線尚處在以量取勝,而非以質取勝的階段。
沈陽市文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統計,沈陽市每1元的電影票房帶動不低于3元的商業消費,發達國家平均為15元。國外票房收入只占影院收入的一半左右,其余則是廣告、賣場和衍生產品收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電影衍生產品市場還遠未得到充分開發,市場潛力巨大。”
“現在國內院線品牌過多,即便美國院線市場也只有幾家較大公司能順利生存。”劉娜表示,隨著跑馬圈地臨近尾聲,整合重組將成為影院發展趨勢。“二三線市場影院也開始臨近飽和,優勝劣汰加速,通過整合重組形成幾大院線將成為必然之勢。”
此外,差異化經營也開始成為諸多中小影院的“治病良藥”。金逸、萬達等部分院線已經在發展規劃中表示,電影院除了放映的票房收入外,將調整產品結構,增加服務,不斷擴大盈利范圍。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認為,目前我國影院的經營運作處于初級階段,今后進行多元化、特色化經營是必然趨勢。影院必須根據各自的特色,放映不同價位、不同類型的影片,并根據社會需求不斷完善硬件和軟件設施。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