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近年,大城市影院比鄰而起,縣級中小城市影院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這場影院投資熱潮所換來的,未必是真金白銀,倒很可能新一輪產業泡沫——隨著國內電影院線單塊銀幕票房收入趨向下滑,如何讓影院收入在紅海競爭里保持持續的增長,正考驗著每個影院投資方的管理“平衡術”。
資本與影視娛樂,這兩件曾被普通大眾視為最快樂的事,在當今中國的土地上,正以一種奇妙的姿態共存著。數據顯示,在房地產、煤炭等各路資本推動下,去年全國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相當于每天平均增長8.3塊銀幕。然而,國內電影票房收入能否支撐銀幕高度擴容速度,卻是未知數。
跑馬圈地
沒有錢是悲哀的事,但金錢過剩更加悲哀。
2007-2011年中國數字銀幕數量變化情況
數據顯示,在房地產、煤炭等各路資本推動下,去年全國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相當于每天平均增長8.3塊銀幕。然而,國內電影票房收入能否支撐銀幕高度擴容速度,卻是未知數。
按去年國內電影票房131.15億元、銀幕總量接近9000塊測算,去年單塊銀幕的票房收入降至約140萬元,較2010年下降約20萬元。通常,單塊銀幕票房收入被用來衡量電影院市場的飽和程度。
“如今,一二線城市地區的多數銀幕票房收入都有所下滑,拉動國內電影票房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多數來自二三線城市新增電影院銀幕帶來的增量收入。”孫航宇表示。
但這不能阻擋資本涌向“口紅效應”光環下的投資富礦。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韓國樂天集團正在與中國一家省級電影制作公司協商電影制作、電影版權海外發行與電影院線投資等合作項目。韓國電影院票房市場已接近飽和,在他們眼里,持續高增長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正成為未充分挖掘的價值洼地。
不過,樂天集團仍顯得姍姍來遲。
國內電影票房近年持續高速增長所換來的,是國內各大院線雄心勃勃的銀幕擴張計劃,即使是剛剛涉足電影院投資的地產商世茂集團與今典集團,都打算短期將銀幕持有量增加至三位數。
在他們眼里,電影院投資或許是高利潤產業。以建設一家6-8個放映廳、中高檔裝修的電影院為例,初期投入約2000萬元,假設年票房達到2000萬元,在扣除電影制作方(分掉票房收入的43%)與電影發行方相關票房收入提成后,電影院經營方還能留存約1000萬元,若按300萬元房租/年、約250萬元折扣(通常電影院經營時間5-7年)與人員開支后,如成本控制良好還能得到約100萬-200萬元利潤,再加上電影院小賣部收入(占票房收入7%-10%)與電影廣告收入(年收入100萬以上),電影院實際年經營收益可能高達300萬-400萬元。
甚至連電影制片公司也加入參與影院投資盛宴。決定進入影院投資前,保利博納總裁于冬觀察到,在好萊塢大片沖擊下,沒有實體產業的本土公司,抗風險能力頗為薄弱。于是保利博納設立了北京博納國際影院投資管理公司,在保證自身電影擁有放映渠道的同時,爭取更高的票房收益。
“如果票房持續增長且拿到偏低房租,可能最短3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資成本。”一位電影院線投資方王剛(化名)透露,接下來就是每年數百萬元的經營純利。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