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5月15日,盛傳工信部聯合多家智能電視機構,在北京發布《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全面推進智能電視行業新標準。
新聞一出,一時洛陽紙貴,引發各方熱議。
然而在筆者看來,智能電視的概念尚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怎么《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就粉末登場了?
針對《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筆者有以下幾個疑問,希望與同仁共同討論。
疑點一:概念未定,標準先行?
隨著智能電視時代來臨,云電視、社交電視、支付電視等稱謂也紛至杳來。然而“眾多”的電視門類也似乎讓人摸不到頭腦,不但消費者對各種電視概念一頭霧水,就連業內專家都大呼“概念比產品多”。
曾有媒體報道,4月召開的平板電視智商標準升級研討會上,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表示:作為一個家電行業專家,自己也難以說明智能電視與云電視的區別。他認為目前兩者的概念界限尚不明晰,比較模糊。
海信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經理簡志敏直言:智能電視本身就有“云”的支持,“云”只不過是智能電視的一個基本特征。云電視純系市場炒作。
試想,對于智能電視或云電視的定義,在連業內都尚未取得共識,達成一致的時候,云電視標準就已經“登堂入室”,是否略顯浮躁?
經調查發現:在問及智能電視與云電視的區別時,僅有23%的消費者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而外資在華彩電企業推的仍然是3D電視和智能電視,并未跟隨本土彩電企業推出“云電視”概念。
疑點二:豪華配置,硬件入門?
眾所周知,消費電子產品的用戶體驗,取決于硬件、軟件以及平臺服務的綜合評判標準。操作系統的流暢程度,不僅與硬件配置有關,更重要的是看Design house面向特定用途的標準產品的設計(包括平臺移植、測試、優化等)能力。
《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中規定:目前智能云電視的硬件配置必須達到:雙核CPU、多核GPU,512KB cache、8GB以上內存,支持100G以上外接存儲,可實現應用程序快速下載與輕松在線升級安裝。
多核CPU、多核GPU是當下移動消費電子產品的演進趨勢,目的是降低產品功耗,保障多任務運行。然而電視既沒有特別的低功耗要求,也不需重點保障多任務運行,《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對產品的要求居然細致到了核心的數量,這是何苦來哉?
本標準將移動終端的硬件模式沿用到智能電視中,還輔以硬性規定,難怪有網友稱其為:“這不就是特大屏幕的手機么?還是山寨的……”
疑點三:廣電標準,工信部發布?
本次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標準》的發布單位——工信部。眾所周知,無論是廣電總局去年發布的“181號文”(《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還是今年新頒布的機頂盒CA統一標準(DCAS)。在廣播電視領域,與廣播覆蓋、廣播技術相關的政策或標準,向來是由廣電總局來頒布。
然而本次廣播電視行業標準頒布活動竟由工信部牽頭舉行,通篇沒提廣電總局。這不禁讓人疑問,工信部咋出臺廣電標準?
結語:工業產業的標準頒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往往需要全行業的積極參與以及技術專家組織的反復論證。本次《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的頒布,引起了行業熱議,影響不可謂不大,更需要拿出一個令全行業信服的說法。筆者將帶著以上三個疑惑,繼續關注本次事件的進展。
《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的七大標準內容如下:
標準一:智能云電視必須首先具備“平板電視產品智商評價”標識,以表示通過“產品智商”評測。產品智商評測已從原最高五星級(70分)上升到六星級(75分)。
標準二:智能云電視必須具備完善、實用、貼近生活的智能云應用。
標準三:智能云電視必須具有針對電視深度定制的智能云操作系統,以控制、管理智能云電視的運行。目前行業內存在Android、Windows、Linux、iOS、STV OS(中智盟)等操作系統。
標準四:智能云電視必須具備專業、可擴展的智能云平臺。
標準五:多層次、全開放的全云生態系統提供全云產業鏈保障。
標準六:智能云電視必須具有高硬件配置。目前智能云電視的硬件配置必須達到:雙核CPU、多核GPU,512KB cache、8GB以上內存,支持100G以上外接存儲,可實現應用程序快速下載與輕松在線升級安裝。需內置高清數字一體機收解碼系統,能夠接收和解碼有線電視高清信號和3D頻道信號。
標準七:智能云電視作為彩電行業的高級產品形態,3D功能需逐漸成為其標配。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